.jpg)
亚洲房产科技集团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新西兰全国平均 楼价是平均收入的6.7倍,住房可负担性的问题比较突出。
新西兰政府上月出台举措,将逐步取消 购房者把抵押贷款利息作为抵税的资格,且出售 投资性房产的利润须纳税的期限从5年延长到10年。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的楼价继去年下半年开始火热后,今年首季度势头依然不减。
为了刺激因疫情而萎缩的经济,这些 国家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执行低利息政策,这将进一步推高房价。
不过,上述国家也有声音认为,楼市在年底前会因为失业率、移民减少等因素走低。
“高企的房价使有房者得益,但对于首次购房者的压力增大。
现在更多美国人从沿海都 市区向拉斯维加斯、达拉斯、凤凰城、亚特兰大、迈阿密和加州萨克拉门托这些房价 实惠的地方寻找住宅。
”上述负责人指出。
据 曼彻斯特一位经纪人介绍,曼彻斯特的 房子本来以实惠著称,现在也不便宜了,所以现在“大曼彻斯特” 这一概念越来越受买家包括海外购房者的关注,比如在离 曼城市区一站列车车程的Stockport,还可以用18万英镑(1.3756,0.0006,0.04%)买一套房,并会有一个不错的升值空间,这个价格 现在在曼城已不太可能买到房了。
分析师Melek解释说,在过早计入过多通胀后,市场也在重新调整价格。
他说:“ 通胀预期有点太 高了,而且 一直在下降。
这表明市场重新调整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已经看到,由于预期通胀上升,收益率曲线出现了太多的上升,现在我们正在削减收益率。
此外,全球经济问题也在发挥作用,因为一些国家没有健全的疫苗部署 计划,可能会对全球复苏产生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技术分析方面 黄金仍然偏空,但交易员需要留意每盎司1808美元关口,Melek指出。
“只要价格略高于 1800美元, 就会促使大量空头头寸回补。
”然而,Melek警告说,现在就黄金未来的价格走势感到过于兴奋还为时过早。
目前金价 突破了50天移动均线,下一步仍需要突破是1800美元水平。
”金价如果要大幅 走高,需要确认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涨势已经被抑制。
长端 美债还将继续面临“ 通胀压力” 过去两周,基准10年期 美债收益率始终很难突破1.60%的上限水平。
但由于美联储本周淡化了通胀的短期驱动因素,分析师预计,美债市场可能再遭遇“通胀压力”,美债收益率存在继续走高的空间。
在他们看来,在美联储对通胀继续容忍的情况下,长债也很容易受到通胀担忧的影响,尤其是在拜登公布了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 支出计划之际。
“鲍威尔的表态承认经济事态有所改善,并且美联储不会放弃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使得收益率曲线的后端仍然无法从任何意外的通胀中受到保护。
”荷兰国际集团(ING)的美洲地区研究主管戈维(PadhraicGarvey)在 29日的一份报告中指出。
28日,美联储的政策声明承认今年以来通胀有所上升,但表示物价上涨的驱动因素是“暂时的”。
投资者将这一 言论视为表明美联储将把未来数月内可能出现的通胀激增视为美国经济从疫情中复苏的体现。
事实上,多项通胀指标近来已经体现出实际通胀的走高。
10年期美国通胀保值债券(TIPS)盈亏平衡通胀率29日欧再度触及2.46%的8年高位,之后回落至2.43%。
经济数据也为通胀压力的积聚提供了更多证据。
美联储首选的通胀指标核心个人消费支出(Corepeonalcoumptionexpenditure)在2021年第一季度上升了2.3%。
在标普500指数成份股公司的企业财报会议中,企业提及“通胀”的次数猛增,突显出在供应链中断、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通过提价来维持利润率的压力。
麦格理(Macquarie)策略师威兹曼(ThierryWizman)称:“此次会议中,鲍威尔对中期通胀和通胀预期的容忍度高于以往的会议。
” 他认为,更偏鹰派的市场预期与耐心的美联储之间存在 鸿沟,美联储只愿意在通胀实际发生后而不愿对通胀预期作出反应。
或许,只有在今年稍晚,当经济指标能够更“清晰”地提供通胀和经济增长的真实轨迹时,美联储才会找到解决这一鸿沟的方法。
在此之前,债市还将继续受到通胀压力。
当地时间4月30日,美国还将公布另一项通胀相关数据,即3月个人消费支出(PCE)物价指数,美债投资者对此也保持关注。
市场对财政部长 耶伦言论的反应 发生了一个有趣的转折。
耶伦声称为了保证经济不会过热, 利率必须 提高一些。
这番言论吓坏了市场,美国的 科技股对利率很敏感,利率提高的预期引发了科技股的大量抛售。
这进一步印证了投资者的推断:利率上升会比美联储传达的来得更早。
如果利率注定要提高,那么被动跟踪股指的投资便失去了它的吸引力。
这意味着未来的投资方式需要更主动,即需要研究单只股票的投资潜力, 而不是直接跟踪指数。
这需要投资者对公司的财务情况有深刻认识。
主动投资把公司的商业模式和股价联系了起来。
0 Comments